孩子和家长津津有味地聆听讲解员介绍设备将垃圾“化害为宝”的处理过程和工作原理。黄雄/摄
南方工报讯(全媒体记者黄雄 通讯员林华平)“哗,好大的一个垃圾池呀!”“垃圾池哪有这么大的呀,刚才讲解的姐姐不是说了嘛,这是垃圾储仓。”“你看那个把垃圾抓送到焚烧炉的抓斗像不像八爪鱼的爪?看到没有,那边还有一个八爪抓斗呢!”昨(6月17日)天上午,一群4岁到14岁年龄段的孩子踮着脚尖扒扶在玻璃墙上,被所见到的场景惊呆了,他们与父母不时发出的惊叹声打破了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如画般的宁静。
眼前是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个容积11050立方米,可储存5300吨垃圾的巨大垃圾储仓,那小山一般黑糊糊的垃圾显然是把照明的灯光都吸收了,有些像阴森的地牢。不过,还是能看清楚两台巨型抓斗,将经过储存降低了水分而变得黑乎乎的垃圾一把把送入焚烧炉的过程。
现场的解说员训练有素,似乎懂得孩子的心理,每当讲到复杂的技术术语的时候,便变成小学课堂上授课的老师般声情并茂讲解,好让好奇的孩子们了解那两个像八爪鱼爪的垃圾抓斗其实并不简单,它除了垃圾抓起来送进焚烧炉的进料斗之外,还具有探测垃圾料位、识别大件垃圾并将其送入大件破碎机、搅拌和疏松储仓内垃圾的功能。
当天,广州市荔湾区总工会、荔湾区总工会“关工委”以工会“亲子”活动日形式,组织域内街道、行业工会的100户异地务工人员、困难职工家庭,乘坐租来的“工会专车”,参观广州市环保教育基地——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体验“化害为宝” 的垃圾环保处理过程;到集科普、环保于一体的广州正佳广场极地海洋世界与奇妙的海洋生物面对面说俏俏话,亲身演绎和体验“童话故事”。中午,服务周到的区总工会还请家长和孩子们吃了一顿在广州人中颇有口碑的“太和烧鸡”。
带队的区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此行旨在帮助异地务工人员等子女丰富课外生活,开拓视野,培养科学精神,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同时创造机会让异地务工人员、困难职工家庭子女感受世界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家长和孩子们分批次透过玻璃墙观看中央控制室监控垃圾焚烧的实况。黄雄/摄
事实上,荔湾区总工会多年来一直践行着让异地务工人员和困难职工家庭感动的“关爱理念”。用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殷淑芬的话说,就是一座城市的繁华倾注了包括无数外来建设者在内的广大职工的辛勤汗水,一个国家的未来需要千千万万少年儿童的希望接力。异地务工人员子女跟随父母远离家乡在荔湾生活,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渴望得到社会的关心和关爱,肩负着生活和抚养重担的外来工家庭、困难职工家庭,更需要得到工会以及社会各界的尊重和支持。
正是这种有情怀,有温度的“关爱理念”,驱使着荔湾区总工会在过去的10年中,不但先后资助了73万余元给由区教育工会等创办的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立贤学校用于办学建设和资助困难家庭学生等,通过慰问教师和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等方式,鼓励教师们将异地务工人员的下一代培养成为有理想抱负,人格健康,心向未来美好的人;而且通过举办各类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潜移默化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在感受和体验“人世间无处不充满着爱”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自强自立融入本地生活。
当天参加工会“亲子”活动日的异地务工人员、困难职工家庭,显然是领会了工会的这一片苦心,十分珍惜这次大开眼界、拓宽视野的机会。记者看到,参加活动的家长和孩子,有的穿上款式和图案一样的“亲子装”;有的家长一边参观,一边指导孩子将见闻记录下来,“回家写日记”;有的耐心地教孩子如何垃圾分类。来自珠宝玉器行业工会的异地务工人员林秀旺说:“工会为了我们孩子健康成长煞费了苦心,不开一天工,陪着孩子来参加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超值呀。”
“工人在线”责编:孙科琳
同一单位在编的员工以干部和职工身份划分购买一类事业单位机关险和企业保险,是什么明文规定?
11月23日下午,广东职工大讲堂第三十五期举行。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覃迅云以“掌握不得癌症的智慧”为主题,结合多年行医施药的经验,向广大职工介绍了如何防癌、治癌,尤其是中医——瑶医药治疗癌症的独特方法。